古语有言:不信不立,不诚不行。基于这一理念,长兴县洪桥镇推行以“诚信立档、数字赋能、课题推进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,用诚信档案规范村民行为,用数据研判赋能基层治理,用课题研究推进资源统筹。这一系列做法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,形成了一条具有洪桥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。
▲洪桥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
坚持党建引领,谋划“一盘好棋
创新“课题化”治理模式。2020年以来,洪桥镇按照全市、全县市域治理现代化总体部署,将与社会治理相关的23项日常工作作为子课题全部纳入“党建+社会治理”总课题,共同研究推进,整合各部门资源,真正下好基层治理的“一盘好棋”。如为高标准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,探索打造“漾荡之旅·党建示范带”,整体工程以全省最高分(97分)成功通过验收。
建立“一窗式”治理中心。整合“四个平台”有限资源,率先建立“一窗式”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,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,所有事项都在窗口进行统一登记,再根据受理事项由窗口人员带到“四个平台”相关科室办理,节约资源,便捷有效,真正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多跑一地”。
▲“一窗式”治理中心
打造“大数据”治理平台。通过对社会治理大量基础数据的录入更新,洪桥镇建立了大数据网络和智慧管理平台,并以此开展集成分析研判,动态了解现状,预警问题隐患,提高问题解决的前瞻性和精准性。如采集录入全镇历年来各类12345投诉、信访件、网信件等基础信息的,按照投诉内容、投诉区域等多维度分类统计分析,定位矛盾高频点和高发地,找到症结并快速解决问题,有效降低投诉数量,化解基层矛盾。
守牢平安底线,确保“矛盾解决”
发挥全科网格排查机制,实现“两个排查见底”。结合四个平台平安建设片长责任制,洪桥镇深入开展全科网格包片排查,实施网格员每日一报,确保“两个排查见底”,创新实施“组团式”执法检查、“一人一组”关爱责任体系等模式,做到安全排查无盲区、矛盾排查无漏点。2020年,全镇共检查单位1900家次,发现隐患4120条,通过检查促整改,辖区平安指数不断提高,平安暗访检查问题数下降近三分之一。
发挥村级组织堡垒作用,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。2020年洪桥镇率先提出“夫妻吵架不出户、邻里纠纷不出组、大事小事不出村”,创新开展“无诉讼村”“无案件村”创建,打造“和治楼(村级矛调站)”“本富工作室”“警老伯”等自治品牌,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在社会治理中作用,搭建群众乐于接受的政策宣讲和矛盾调解平台。
▲和治楼(村级矛调站)
深化诚信积分体系建设,让“小积分”形成“大约束”。洪桥镇将改善民风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,将“鸿信+”文明诚信档案建设作为改善民风的重要抓手。把移风易俗、垃圾分类、平安建设等内容全部纳入诚信积分体系,实行“每周一巡查、每月一整理、每季一亮晒”评比机制,公开“示范户”和“待提升户”,提出“诚信为荣、失信为耻”,让小积分形成大约束,有效预防基层矛盾,实现基层治理从重“治”到重“养”转变。
▲诚信档案体系运行程序和评分标准
突出群众主体,实现“共建共享”
坚持凝聚群众。洪桥镇牢牢抓住“依靠和发动群众”这一法宝,坚定不移走实群众路线,通过广泛协商、多元互动等方式,拓宽群众参与渠道,让社会治理成为群众自己的事。创新建立“三支队伍(党员、承包组长、村民代表)”,充实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关键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,以小部分凝聚全体群众力量。
▲老干部在陈家埭村“重阳树课堂”宣讲
坚持发动群众。依托乡贤联谊会、和治理事会、红色信使等民间自治队伍,发动群众解决需治理难题,让普通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。建立“群防群治”防汛体系,组建“党员巡堤队”“精干应急支援队”等志愿者队伍,率先开展“危旧房清零”行动,发动亲戚朋友出资,带动周边群众捐款,帮助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和生活设施提升,弘扬互助精神,传播社会正能量。
▲和治理事会参加垃圾分类评分
坚持激励群众。完善党内关爱激励机制,全省首创“思敬堂”,对离世党员实行“地下”关爱,以此激励年轻党员和党员子女,开展困难党员帮扶,增强党员的荣誉感、归属感和使命感。创新成立“鸿信贷”和鸿信卡,让诚信农户、诚信商户、诚信企业共享5亿元免担保、基准利率诚信“大蛋糕”,让小积分获得更大实惠,有效激励群众,真正实现“共建共治共享”。